不久前,台北迪化街街头开始进入年货销售期,不少台北市民购买新春糖果,其中就有一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生,购买前往大陆参访的礼物。远在海峡另一端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学生吉麟提交了“台湾历史与城市”课程作业,其中提到:“台北城有一条老街叫迪化街,实际上就是乌鲁木齐街,和上海的街道命名有相似之处……”他们不会想到,不久后他们会同上一堂课,发现这奇妙的联结。
1月14日,第二十一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陆参访团(以下简称杰青团)抵京,在北京三天的行程中,他们拜会民革中央,游览故宫、长城和天坛,与清华大学学子畅聊、同上一堂课。其中,1月15日参访清华大学,是不少杰青团团员特别是7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生最期待的行程。
杰青团团员观看清华大学学生“我与台湾的时空联结”作业成果。
收获在课堂内外
“我的家乡荆州是关羽的故地,尽管荆、台两地相隔甚远,但仍然形成了相同的关公崇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我的家乡常熟老城和高雄的凤山旧城城墙十分相似,都利用了山势作为城防工程”……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35位杰青团团员与15位清华大学学子共上一堂课,探讨彼此的时空联结,其中5位清华大学学生分享了自己家乡和台湾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井风情等方面的共性,2位杰青团团员分享了自己与大陆的联结。
在课堂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孙诗萌向同学们介绍,从2023年开始,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台湾历史与城市”通识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中国城市体系中台湾城市的特点和独特价值。
在这节特殊的课堂上,清华大学学生和团员们互动频频,“有没有来自高雄凤山的朋友,我没有去过那里,想知道现在凤山老城城墙现状如何?”“我听说本地人其实很少去观光夜市,这是真的吗?”选择这门课程的同学来自清华大学不同学科,他们对台湾非常感兴趣,并且希望增加对台湾历史和城市的了解。
民革清华大学支部主委、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刘以农在讲座中。
“我才知道原来台北路名是微缩版中国地图,作为台北人,听到自己家乡的地名由来很亲切”“听完许多同学分享与台湾的联结之后,我蛮开心的,因为大家都非常认真地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课后,不少杰青团团员对记者分享了这堂课的收获,“我从来不知道迪化就是乌鲁木齐,这很有趣,我会把这个带回去讲给朋友听!”
除了让同学们感受两岸建筑上的联结外,民革清华大学基层委还安排了“从无人机到飞行汽车”讲座,带领参观民革党员戴琼海院士的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我是做火箭设计分析的,无人机那堂课对我很有启发,我还有一些问题想和薛老师继续探讨”“实验室很厉害!可以涉足多个研究领域,融合了医疗、光学、智能技术等,而我们台湾的实验室,更多专注于一个专业领域”……不少团员表示,还想就科研领域的问题,继续和清华大学老师请教。
“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
在清华大学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梅贻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曾长期担任校长一职,1955年,梅贻琦赴台,创建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两岸清华传承着相同的校训、校徽与校歌,以及息息相通的育人精神和校风文化。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两岸清华学子互赠纪念品时,唱起了这首共同的校歌。“今天来到‘旧校园’有种回家的感觉,虽然我没有来过清华大学,但在这里感到很熟悉、很亲切。”一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生说。
杰青团团员与清华大学学生一同逛校园、交流生活。
建筑沉默着诉说两地联结的历史。“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这个写有“清华园”的拱门建筑,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而在新竹清华大学,也有同样一座写着“清华园”的拱门,它立于一幅玻璃幕墙前,是以清华大学“二校门”三分之一比例缩小制作的。
在“二校门”前,一位来自新竹清华大学的学生,特地戴上了印有校徽的毕业绶带,与这个熟悉的建筑合影留念。“很厉害,你比我们还要了解它!”新竹清华大学的一位团员让清华大学的学生刮目相看,这位团员对牌楼的历史如数家珍,甚至细致到能说出牌楼门额上“清华园”的落款人姓名。
对于这点,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李广普并不惊讶,因为就在2024年11月,他作为大陆高校师生赴台访问团的一员,参访了新竹清华大学等学校,并切身感受到新竹清华大学对于建校历史教育的重视。而对于新竹清华大学的团员们来说,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中和梅贻琦校长雕塑拍照合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梅贻琦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学术自由、体育教育等治学理念,一直影响两岸清华至今。
“斯人已远,言犹在耳。梅校长的教育理念为我们两岸青年学生为学、为人、做事提供了指导和启示。”李广普说。
书写共同的未来故事
此次团员们走访了清华大学多个教学楼、主要建筑。从中国传统、西洋古典到苏联式样再到现代风格,大家惊叹于清华大学的建筑风格多样。联想起新竹清华大学的校园建筑也在展现新风貌,不少团员感慨,两岸清华虽远隔重洋但都在实现各自的发展。
1991年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刘兆玄曾给清华大学发来贺电,两岸清华的交流由此开始。直到几年后,两岸清华互访,交流慢慢进一步深入。时至今日,两岸清华在学术上和人文上的许多领域保持着合作交流。
“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李广普发现,自从赴台交流后,他和台湾小伙伴见面的次数愈发频繁。特别是多次参加民革组织的两岸青年活动时,他总能看见“熟人”,此次杰青团中就有他两个月前赴台参访结识的几位朋友。
“上次太匆忙,这次来到这边见到老朋友很开心,我们又分享了很多生活、学术和观点。”一位杰青团团员说,“我们两岸清华学子都有相同的精神,那就是追求卓越。清华学子更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负‘厚德载物’校训。”
“此前,我为没能来这里交换后悔,这次来了更后悔,因为我想在这里深入学习!”分别时刻,团员们和清华大学学生意犹未尽,交流时间太短几乎是所有杰青团团员的共同遗憾。他们期盼能有更多机会深入交流。
杰青团团员参观民革党员戴琼海院士的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正如‘台湾历史与城市’课程宗旨,我们回顾两岸共同的历史,探察两岸相似的城市,是为了寻找两岸共同的未来。在杰青团‘清华行’热烈交流的同学们身上,我看到年轻的热诚,也看到未来的希望。”孙诗萌说。
虽然隔海相望,但两岸的两所清华大学有着共同的历史与相似的校园文化。此时,两地年轻的学子们正跨越海峡、走近彼此,书写共同的未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