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台醫療大健康產業論壇現場。(中評社 王熙攝)
兩岸企業家峰會生技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孫咸澤。(中評社 王熙攝)
兩岸企業家峰會生技小組台灣方面召集人詹啟賢。(中評社 王熙攝)
京台醫療大健康產業論壇現場。(中評社 王熙攝)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梁萬年。(中評社 王熙攝)
中華華夏醫師協會理事長、敏盛醫療體系資深顧問陳志忠。(中評社 王熙攝)
中華華夏醫師協會會長蘇清泉。(中評社 王熙攝)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建輝。(中評社 王熙攝)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助理記者 王熙)9月19日,第二十六屆京台科技論壇醫療大健康論壇在北京朝林松源酒店舉辦。
本次論壇由兩岸企業家峰會生技小組、北京市社區衛生協會、台灣中華華夏醫師協會主辦,美亞生物科技集團協辦。
北京市台辦、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領導兩岸企業家峰會生技小組大陸及台灣方面召集人,台灣中華華夏醫師協會會長蘇清泉及隨同人員,兩岸醫療衛生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共100 餘人參加論壇。北京市社區衛生協會王晨會長和美亞生物科技集團吳宜秦董事長共同主持論壇。
論壇以“兩岸攜手 共鑄健康”為主題,旨在促進京台兩地在醫療衛生健康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來自北京和台灣的 8 位專家,圍繞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體系、智慧賦能全齡友好社區建設、精準醫療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粒子治療-國際發展趨勢、中國疫苗產業全球化發展的路徑等內容,共同探討醫療大健康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
論壇中的學術交流,為與會者提供獲取前沿信息,並與業界頂尖人士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的機會。為京台兩地的醫療衛生健康科技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動力,為促進兩岸醫療衛生、大健康產業合作貢獻積極力量。
論壇上還進行了醫療科研成果的發布。同時,美亞集團與台灣高科技研發企業將就細胞研發與植物提取物敷料輔助急性與慢性傷口研究成果轉化項目進行簽約。
北京大學副教授、北京超維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愛民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了本次發布的醫療科研成果——新一代微型雙光子顯微鏡。他表示,以前的顯微鏡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是在大的光纖平台上面去做,或是集中在實驗室做一些樣本,而新一代微型雙光子顯微鏡衹有2.2克,非常小,可以佩戴在小鼠的頭上,是一個研究大腦的利器。從前對於大腦功能信息的研究,普通的顯微鏡需要把頭束縛在下面,同時可能還要進行麻醉,而微型顯微鏡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王愛民表示,最近4年此項成果在臨床上進行了一些推進,主要是將這種顯微技術用在臨床的人體觀察及各個領域疾病的合作,從皮膚癌到宮頸癌、口腔癌,這都是相對體表和自然腔道的。此外,也用於內窺的軟鏡、硬鏡,來配合去做腸胃黏膜的癌症檢測。
最近也有來自台灣的代理商來到大陸採購,下個月就會到台灣去做安裝工作,所以也希望此項技術能夠推動這一領域內兩岸的一些融合與發展。
北大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大內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數量最多、發展最快的,所以目前老齡化問題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從醫護人員的視角來看,特別是大醫院,要提高對各種慢性病、包括腫瘤治療的診療水平,實現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用最小的代價讓老人能夠健康長壽,這是提高腫瘤治愈率的好方向,也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癌症控制目標的一個基本着落點。在整體的架構上,台灣同行所談到社區的服務醫療,其實都是為了健康,為了照顧,為了讓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癌症患者,讓他們不會因晚年生病而感到可怕,這是今後需要努力發展的方向。
朱軍表示,台灣在整體的醫療水平上,由於歷史原因,它在經濟發展上比大陸要提前了許多,所以在醫療健康上比大陸走得快。兩岸交流當中,同源、同種、同宗,在兩岸的醫學交流方面,有許許多多可以借鑒,交流和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在整體的醫護水平和醫療照看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