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硕果丰,二十五岁正青春——写在第25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之际

日期:2022年09月19日 来源:京彩台湾
【字体: 打印 当前阅读量:

  2022-09-19_094054

  写在第25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之际

  9月19日至20日,第25届京台科技论坛将在北京和台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同步举行。1998年以来,京台科技论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京台工商科技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两岸经贸交流的知名品牌。回顾这25年,京台科技论坛始终围绕科技主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促进两岸经济界、科技界的相互交流合作,推动投资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

  1.京台科技论坛的发展历程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随后几年,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活动逐渐开始。为了将北京独特的区域优势与创新能力和台湾充裕的资金实力与管理经验有机结合,在时任北京市台办主任邓培德主导、时任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积极参与及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一个以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为主题的交流合作项目应运而生。

  从1998年至2001年的四届京台科技论坛,是论坛的初始期,着眼于推动京台两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发挥彼此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互补性,开创新世纪的京台经济科技合作。1998年9月,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主办的“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转化研讨交易会”在京举行。这次“京台科交会”仅台湾方面就有400多位工商企业界和科技学术界代表与会,签订合作意向或协议68项,合同金额2.3亿美元。首届“京台科交会”充分展示了北京良好的科技成果研发优势,大力宣传了北京的投资环境和鼓励台湾同胞来京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了京台企业界联系,为京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一个全新、稳定的模式。2001年5月,根据两岸经济环境和北京社会发展需要,第4届“京台科交会”被正式更名为京台科技论坛暨京台科技合作研讨洽谈会。

  2002年至2008年的七届京台科技论坛,是论坛的成长期,围绕奥运商机和共创产业标准这一主线,以发展京台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为基本出发点,着眼于前瞻性和实效性交流,引领京台经济科技合作迈向更广领域。2003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京台科技论坛的台湾企业家。2005年起,京台科技论坛被列入市政府 “折子工程”。2008年,京台科技论坛首次在台湾举办,开启了京台两地举办论坛的新模式。

  2009年至2018年,是论坛的成熟期,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机遇,推动两岸单向投资逐渐向双向投资转变,以建设北京“世界城市”为契机,开展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2011年起,京台科技论坛正式由国务院台办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并与台湾名品博览会联袂主办,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会见来京参加论坛的台湾企业家,论坛发展上升到新阶段。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在第15届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京台科技论坛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效,办出了名气,成为两岸间经济科技交流合作最重要、最稳固的平台之一,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不断引领京台科技合作迈向更高和最广领域。”时任北京市代市长陈吉宁在第20届京台科技论坛峰会上,用一连串数字描述了论坛所取得的成果,“二十年间,京台两地160多个行业协会参与主办了论坛的活动,两地企业共签署合作协议和意向195项,协议金额超过465亿元。”

  2019年至今,论坛进入提升期,两岸企业家峰会开始作为支持单位参与论坛组织工作。特别是在第22届京台科技论坛上,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等300余名台湾嘉宾来京出席论坛,创历届论坛台方参与人数之最。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论坛改为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两岸嘉宾隔空互动,活动不停、交流不减,推动京台两地经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正如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第23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幕式上所言,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们仍然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办论坛,充分展现了两岸业界有识之士克服障碍,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说明了两岸交流顺应时势、契合民心,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2.京台科技论坛的显著特点

  主题鲜明,坚持科技引领。在2001年的第4届论坛上,两岸代表就通信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产业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共同参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2007年的第10届论坛上,IC设计、汽车电子、动漫游戏等领域受到两岸工商企业界和科技界关注;在2017年第20届论坛中,智能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科技等成为大家口中的热词,许多相应的产品也在会场演示。除了对科技原理与应用的交流,引领两岸共创产业标准也是京台科技论坛具有前瞻性的体现。从2003年第6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始,主办方相继设置了数字电视、闪联、Linux、3G手机、软件标准、移动电视技术等标准产业论坛,极大推动了两岸产业标准合作。2007年,当时的国家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手机充电器及接口的技术标准,两岸创建共同标准的行动取得重要成果。

  与时俱进,紧握时代脉搏。论坛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主题,聚焦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热点。2002年,由于电子商务兴起不久,两岸代表在第5届京台科技论坛上热议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举措和未来前景,探讨如何实现两岸在这一领域的合作;2006年,面对两年后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奥运商机”在论坛上彰显了巨大吸引力,两岸嘉宾不仅在口头上探讨合作方式,来自两岸的企业更直接在展厅展示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技术保障、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等提供舒适便捷服务的科技产品;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一带一路”论坛因应时代所需成为热门话题。不仅如此,为了让与会嘉宾更好在专业领域发挥特长、做到精准对接,京台科技论坛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增加分论坛的场次,细分讨论议题。1998年,首届论坛只设有一个专题论坛;2001年至2003年期间,京台科技论坛每年平均有5场分论坛。此后,分论坛的数量大多保持在十几甚至20个。这其中,既有老牌的分论坛,也有青年创业论坛、互联网+论坛等结合时代热点出现的新生论坛。

  3.打造“永不落幕”的京台科技论坛

  京台科技论坛的成功在于始终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心任务,秉持“专业高端、特色实效、互利共赢”的原则,循序渐进设立了一系列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的专业领域论坛,通过高端对话和业务研讨,务实推动京台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积极成果。

  第25届京台科技论坛以“探索新路径、融入新发展、共享新成果”为主题,采取“1+5+N”举办模式,结合打造“京台科技论坛线上平台”,邀请两岸经济科技届人士和企业,围绕京台融合发展主题、北京市“两区”建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双碳经济、金融服务、生技医药健康等产业,举办专题论坛,推动交流合作。结合疫情防控,各分论坛活动贯穿全年,创新形式与台湾相关领域机构举办专业小型灵活的线上会议、项目路演、云洽谈、云推介等对接交流活动,实现京台经贸科技交流不停不减,推动两岸合作项目落地,进一步深化京台两地经济合作。

  船稳当奋楫,风好正扬帆。当前,北京市正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京台两地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相信在京台两地科技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京台经济科技合作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预祝第25届京台科技论坛圆满成功!

  640

分享到:
打印】 【 关闭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6号院7号楼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4916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00号